時隔一年,華為的動向依然牽動人心,近日華為芯片供應鏈遭受打擊,但是華為的回復依然硬氣。這其中的底氣不僅有自身的強大,更有國家在背后的支持。現就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產業2019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適用政策公告如下:一、依法成立且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件企業,在2019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二、本公告第一條所稱“符合條件”是指符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27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6〕49號)規定的條件。也就是說,對于華為這樣開展芯片研發的科技企業而言,可以享受到企業免征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事實上,這項政策去年就實施了,今年繼續實施,這說明國家對于自產芯片和軟件的支持。
公告稱,“符合條件”,是指符合《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2〕27號)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6〕49號)規定的條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是指以集成電路設計為主營業務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一)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依法注冊的居民企業;(二)匯算清繳年度具有勞動合同關系且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職工人數占企業月平均職工總人數的比例不低40%,其中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月平均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0%;(三)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且匯算清繳年度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企業銷售(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金額占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四)匯算清繳年度集成電路設計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集成電路自主設計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50%;(六)具有與集成電路設計相適應的軟硬件設施等開發環境(如EDA工具、服務器或工作站等);(七)匯算清繳年度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軟件企業是指以軟件產品開發銷售(營業)為主營業務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一)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依法注冊的居民企業;(二)匯算清繳年度具有勞動合同關系且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職工人數占企業月平均職工總人數的比例不低于40%,其中研究開發人員占企業月平均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0%;(三)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且匯算清繳年度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企業銷售(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其中,企業在中國境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金額占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四)匯算清繳年度軟件產品開發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50%(嵌入式軟件產品和信息系統集成產品開發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40%),其中:軟件產品自主開發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40%(嵌入式軟件產品和信息系統集成產品開發銷售(營業)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0%);(六)具有與軟件開發相適應軟硬件設施等開發環境(如合法的開發工具等);(七)匯算清繳年度未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早在2018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科技部聯合,正式在財政部網站上發布研發費用抵扣新政,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比例即從原有的50%提高到75%,同時,將抵扣范圍從原有的科技型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利潤增幅最大的企業主要集中于機械、計算機、電子元器件等行業。
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比例即從原有的50%提高到75%,同時,將抵扣范圍從原有的科技型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像華為這樣的企業,研發費用是大頭,2019年,華為研發經費1015億,2020年,華為研發經費預計1200億,是臺積電+鴻海+聯發科+聯電+緯創的總和!巨額的研發經費支出,如果沒有政策的相關支持,可想而知,是相當重的負擔。國家出臺了各項免稅政策,讓華為這樣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到生產研發中去。為什么華為要受到如此的重視?因為華為的地位無可取代!
華為2018年全球總營收7212億,2018年總納稅890億,其中利潤所得稅繳納了143億多。而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中也顯示,華為不論是營收還是納稅,都是民企中的NO.1企業所得稅:凈利潤根據2019年情況來看,按照10%計算,凈利潤627億,華為肯定是高新技術企業,稅率15%,約繳企業所得稅100億;個人所得稅(薪金和獎金等):去年華為在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上的支出為1349.37億元,總體適用30%稅率,約繳個人所得稅404億;合計:增值稅400億+企業所得稅100億+個人所得稅404億(薪金獎金等)+個人所得稅(股息紅利)120億=約980億。大約還有10%的差異。這里面還有很多未知因素,比如華為其實是中國最大的軟件企業,還有技術服務等,增值稅稅率應該是6%,出口退稅等。所以,華為現在算出的稅應該是全口徑稅費,企業真實稅率應該要低很多。其實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華為是不用交這么多稅的,華為將每年出口退稅和補貼都一律上交上去了,即不要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這筆錢!以華為出口的規模,這可不是一筆小錢呀!現在很多打著高新技術公司的企業都是套國家的補貼,有多少出口貿易公司是靠退稅養著(還有的做假騙出口退稅)。華為的體量是BAT的總和,全球員工總數為18.8萬,超過阿里、百度和騰訊。除此之外,華為的研發費用占比非常高,特別重視科技研發,華為近10年以來累計投入到研發費用已經超過6000億元了!
任正非曾說過:財經管理下一步變革的目,培養對業務作戰最實用的財務能力,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有了基座,萬丈高樓平地起。華為自1987年創立至今33年,從凈利潤指標看,一直為正,從未虧損過。這是企業界的一個增長奇跡。生存看戰略,經營看財經管理。從100億到8588億,華為如何實現質的飛躍?我們從華為內部人員的分享中可以看出財務在幫助華為歷經鳳凰涅槃,做到世界一流上,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一、華為前海外CFO何紹茂:再窮不能窮戰略,再省不能省客戶任總在華為內部,關于財務曾經說過兩句話:第一,業務為主導,會計為監督。第二,華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管理。這兩句話都表明任總對財務非常重視,他希望財務能監督與服務,同時能夠守住底線,有風險也敢于前進,最后目標還是要助力業務成功。第一階段:從1987年成立到1998年,這11年屬于起步階段。第二階段:1999年到2010年,這11年華為的業務逐步從國內向全球、海外擴展。IFS變革持續了將近8年,基本奠定了財經在業務中或者在整個公司中的地位。第三個階段:從2011年到現在。2011年組建了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組建了財經組織,同時簽發了流程架構,2013年開始系統構筑CFO組織,CFO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2014年華為已經到了2882億人民幣,將近3000億人民幣。2018年華為就實現了營業收入過千億美元,到2018年實現1052億美元,也就是7212億人民幣。別人的戰略很多人叫吹牛,但是華為的吹牛都叫戰略,因為它都是實現的戰略。疫情之下,很多中小企業可能有一個共同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可能非常缺現金流。如果企業很缺現金流,財經應該怎么去助力發展?這在華為的發展過程中也是有很多經驗。華為在2012年是比較困難的,因為2008年之后金融危機余音未消,2012年整個宏觀經濟還是不行的:華為怎么做能夠扭虧為盈?何紹茂先生分享了他在華為時經歷的“節流三招”。第一,制訂整個費用預算的高壓線。同時規定費用額零增長,同比去年零增長。制訂差異化的不同部門、不同領域、不同業務的費用高壓線。但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因為節流把兩個新業務的用壓縮,華為對戰略投入的預算中有一句話,叫“再窮不能窮戰略”;第二句話叫“再省不能省客戶”,因為華為講“以客戶為中心”,所以要區別對待。對客戶的費用保持不變,對內部運營的費用,則要挖掘成本,挖掘潛力,降低內部運營費用。第二,實行彈性預算。對于各個業務單元,尤其是代表處,實行彈性預算,按照銷售收入和銷售毛利,完成率孰低的原則。第三,管住權簽人之筆。當時華為財經管理部實行強管控,對于業務主管費用權簽系統梳理了一下,發現有104個主管得分為C,怎么辦?下處罰,取消未來三年的權簽。這個文件一發,大家很震撼,因為這是公司統一發的財經管理部起草的文件。這三招下來整個費用管住了。在超高速發展的階段,財務跟業務做不到完全匹配,大家的主要目標就是在高利潤藍海中快速搶訂單。而2007-2014年,公司由利潤高速增長降到相對需要進行精細化改革的階段,基于精準數據的財經業務改革,對于華為持續增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各個組織體系實現普遍CFO制,每個利潤中心業務單元,比如地區部、代表處、系統部,甚至每個項目都會指定CFO,最多的時候有1700個項目財務。這個機制的有效運行,對于開源節流、有效地提升運營效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公司業務發展。徐昕泉認為,華為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財務管理與業務配合,不同的發展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財務要在價值的創造、價值評估和價值分配三個方面充分介入,起到儀表盤作用。首先,在市場興旺、業務高速擴張的時期,財務需要幫助業務,做到短期、中期、長期業務的有效平衡,幫助業務有效開源。第二,在市場的衰退期,公司需要重點關注節流,需要財務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良好的指導和服務。好的財務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業務,要做到大道至簡,幫助整個體系快速地從無序走向有序,能夠把方向和節奏同時控制好,幫助企業符合市場發展潮流來不斷增長。徐昕泉還特別分享了華為在2007-2014年財經體系變革中,對員工提供了全面財務培訓。不論是一個基礎的作戰人員,或任何一個項目組的鐵三角成員,還是高管,都需要有基本的財務知識。這就是華為內部提到的“業務懂財務,訂單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