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網通辦” 不跑路辦好外地事 安徽碧草連天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銅陵市一家從事環境生態修復業務的企業,前不久整體搬遷至寧國市。“原以為遷出再遷入,手續會很麻煩,想不到通過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十多分鐘就搞定了。”公司經辦人員劉秀娟興奮地說,現在辦理企業跨區遷移不需要注銷也不需要重新登記,點點鼠標,提供一些資料就可以了,而且以前享受的權益可以繼續享受,實在太方便了。
▲日前,長三角地區稅務部門推出了納稅人遷移事項即時辦等服務措施,方便納稅人流動。圖為寧國市稅務局辦稅服務廳工作人員指導納稅人登錄長三角“一網通辦”平臺辦理遷移事項。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來,各地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區域協同發展新動能正在積聚,發展新局面正在形成。“我們在安徽政務服務網蕪湖分廳設置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專欄,統一線上入口,在九城市范圍內實現證照辦理“單點登錄、一網通辦”,第一批共梳理30項通辦事項,其中工商企業登記類28項、生產許可類2項。”蕪湖市市場監管局局長曹德偉說,截至目前,“一網通辦”已為長三角地區企業、群眾提供信息推送服務超過9000余次,提供異地咨詢服務超過3000次,為200余戶外地企業成功辦理了異地營業執照,給長三角地區廣大企業和辦事群眾帶來了極大便利。
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經貿合作交流頻繁。8月28日,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視頻會議召開,提出三省一市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努力在今年內推出電子亮證、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理、企業內檔查詢等89個法人和個人事項。這也意味著,不用多跑路,在家就能辦好長三角范圍的事。
稅收助力小微企業長三角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在黃山伊勢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看著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轉的生產線,企業負責人黃金火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原以為新拓展的合作項目必定會受到影響,但一筆10.4萬元的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及時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保住了企業的后續訂單。
“我們原來的客戶主要在東南沿海,目前正大力開拓國內市場,重點放在了長三角地帶。”黃金火說,受疫情影響,企業上半年銷售同比略有下降,便積極謀劃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過幾個月的洽談,企業與蘇州三卓韓一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簽訂的第一筆的訂單就達100萬元。因為是首次合作,企業需要先行全款墊付生產成本購買原材料,但當時企業資金緊張,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如果第一筆訂單就延期交貨,后續的合作肯定會受影響,下一步的市場開發也會困難重重。多虧了稅務部門送來的優惠政策,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據悉,10萬元的稅收優惠為企業贏得了半個月的緩沖期,加上之前的回款到位,企業加緊趕制訂單,順利交貨,雙方又進一步加深了合作關系,今年的訂單金額預計超過1000萬元。
▲國家稅務總局黃山市黃山區稅務局干部走進黃山伊勢崎像塑制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了解企業產品生產和經營狀況,宣傳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得知這一情況后,黃山市黃山區稅務部門立即聯系企業和銀行,出具稅收證明、信用等級等相關材料,幫助企業成功申請了400萬元的貸款。不僅如此,在核實訂單金額、用票需求后,稅務部門及時將企業的發票領用數量由每月25份增加至50份,提前免除企業生產銷售的后顧之憂。如今,企業的五金項目正在平穩推進,2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也在緊張施工中,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也填補了長三角區域精密五金產業鏈的空白,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有效循環。
減稅賦能:智慧農業“穰穰滿家”
宇順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是一家專業從事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安徽省首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省級救災種子儲備企業。
多年來,該公司采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科學化大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推行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模式,增加畝產量,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國家稅務總局安慶市宜秀區稅務局稅務人員到宇順高科種業公司,了解種業生產狀況,送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并輔導如何享受。
據了解,該公司去年獲得增值稅減免797.4萬元,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67萬元;今年1月~8月,享受增值稅減免403.9萬元,各項附加稅費優惠48.49萬元等。
“有了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的滋養,我們企業的發展動力更足、底氣更旺,更有信心發展壯大‘智慧農業’。”該公司財務負責人詹愛梅細數企業享受的稅費優惠政策后說。
稅惠政策助企渡難關
“先是遭遇疫情,接著又遇火災、洪災,這個訂單真是一波三折。多虧了稅務部門全程護航,我們才按時完成了訂單,心里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阜南縣東方柳編工藝品有限公司法人劉維昌長舒了一口氣。
原來,公司年初接到一筆140多萬美元的出口訂單,正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卻遭遇突如其來的疫情。
“回款變緩,工人工資和購買原材料款項卻需要按時支付,資金鏈十分緊張。”劉維昌回憶道,資金不足影響生產進度,企業面臨逾期違約風險。“如果違約,我們不僅要支付高額違約金,還將丟失后續的合作機會。”
關鍵時刻,稅務部門為企業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出口退稅“無紙化”申報、“容缺辦”等服務,22.7萬元的出口退稅3天到賬。
“不出門就辦了退稅,沒想到疫情期間比平時到賬更快。”劉維昌笑言,會計說有20多萬元到賬時,他都不敢相信。有了資金支持,企業得以追趕生產進度。
屋漏偏逢連陰雨。4月份,該企業車間發生大火,20余萬元的成品和半成品付之一炬。稅務包保聯絡員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上門宣傳因災損失可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政策,“一對一”輔導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減免18.6萬元。
入夏以來,該企業由于處蒙洼地區,受連續降雨和蓄洪影響,原材料運輸不暢,企業因墊付貨款較多,再次出現資金緊張。稅務包保聯絡員向企業宣傳銀稅互動政策,并幫助企業從銀行申請到低息無抵押的稅融通貸款50萬元,極大地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
企業解決了資金難題后,加班加點全力沖刺趕訂單。“公司生產如此緊張,領的農產品收購發票夠用嗎?”稅務包保聯絡員及時跟進主動服務。當了解到當前領用標準不能滿足企業需要時,稅務部門經實地考察核準后,及時將公司農產品收購發票領用標準由每月90份增加到130份。目前,訂單已經完成,貨款也基本結匯完畢。
出口退稅、所得稅減免、銀稅互動,該公司一年來享受的多項稅惠政策,助力企業渡過了一個個難關,對沖了疫情災情等不利影響。“今年以來,我們已經收到130.5萬元出口退稅。我們少了后顧之憂,集中精力抓生產,不僅保住了訂單,在出口萎縮的大環境下,還獲得了更多訂單,贏得良好商譽。”劉維昌表示,公司今年以來銷售額同比增長20%,實現了逆勢增長,目前吸收了80多人就業,為周圍貧困群眾再提供60個崗位。“有了底氣和信心,下一步將持續擴大生產。”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省稅務局為了更好支持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將該局在2019年大規模減稅降費中推行的包保服務從線下拓展到線上,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關實施“線上包保責任制”,與全省145.9萬戶納稅人,特別是與重點防護物資生產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企業進一步鞏固包保關系,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問需求、解難題,確保疫情期間與企業聯系不斷、服務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