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發布多份重磅報告認為,全球金融穩定性風險上升。IMF對新興市場的風險測算已經接近2008-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最高水平,對全球金融穩定性面臨的整體風險測算也處于7年來最高水平。
報告特別提到了新興市場大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對世界經濟金融影響越來越大的中國。認為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企業債負擔可能會引發跨境風險。特別是對中國銀行業風險表示擔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對中國銀行業發放的企業貸款潛在風險甚為憂慮。IMF說出一個非常嚇人的中國企業風險貸款數據。報告說,在中國,具有潛在風險的企業貸款規模(盈利不抵利息的企業所背負的企業貸款)達1.3萬億美元,相當于銀行業對企業貸款的15.5%,為2010年的三倍,如果這一問題無法解決,則可能會引發銀行虧損的規模達7560億美元(實際是損失),占全國GDP的7%。
抽象、孤立看IMF的數據或看不出“門道”。那么,一比較就能感覺出是多么“嚇人”。1.3萬億美元的企業潛在風險貸款,利用現有匯率換算為8.385萬億人民幣。截止2015年底,全國銀行業次級、可疑和損失三大類構成的不良貸款為1.27萬億元。如果加上潛在不良貸款的關注類,總額為4.155億元。那么僅IMF測算的企業潛在風險貸款就是去年底所有銀行不良貸款的6.6倍,是加上關注類貸款后總額的2倍。
從貸款不良率看,2015年全國銀行業貸款不良率為1.67%。而按照IMF測算的企業潛在風險貸款形成的不良率就高達11%。如果加上企業貸款以外貸款戶的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在11%以上。這個數據是驚人的。
IMF報告提到的引發中國銀行虧損(損失)的規模達7560億美元,折算成人民幣為4.876萬億元,這其實對應的是銀行業不良貸款中的損失類貸款。而2015年全國銀行業損失類貸款為1539億元。IMF數據是其31.7倍。這個差距之大讓人大跌眼睛啊。
按照損失類貸款100%撥備的規定,侵蝕銀行利潤4.876萬億元。根據中國銀監會發布數據,去年全國銀行業實現利潤總額為1.59萬億元,全部撥備后還相差3.286萬億元。
假如IMF數據可信度較大,那么這背后折射出的中國銀行業風險是罕見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IMF報告提到的中國另一個風險是企業債風險,同樣波及到中國金融企業。報告稱,截至去年底,中國的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以及保險公司持有三分之二的未償付企業債。而目前企業債違約風險凸顯,已經波及到央企和地方國企。同樣令人擔憂。
化解這些風險的根本出路是宏觀經濟形勢盡快好轉,微觀層面上解決企業的脆弱性是確保銀行潛在損失可控的關鍵,在企業脆弱的情況下增加貸款規模反而會損害經濟增長潛力,在舊債仍存的基礎上增加新債是條不歸路。
更需要提醒的是,高調的貸款轉股權(債轉股)方式,本質是將信貸風險分散到股市和債券市場,但債券風險可能會回到金融機構。同樣,甩給股市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不厚道。
對于IMF重量級報告中提及的中國商業銀行企業貸款潛在風險巨大的數據,應該引起央行、銀監會等部門的高度重視,并且迅速回應其真實性和可信度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