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發布以來,各相關部門按照改革時間表和路線圖,初步建立政府會計準則體系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框架體系,制定和完善了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制度,組織開展政府財務報告試編工作,開展財務報告分析和應用工作,改革方案要求的任務已基本完成。
(一)健全了政府會計核算體系。2015年以來,財政部陸續發布了1項基本準則、10項具體準則、1項具體準則應用指南、11項銜接規定、7項補充規定、3個解釋公告,并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新的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在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會計標準體系上,加入了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政府財務會計體系,政府會計的雙體系、雙基礎、雙報告的會計核算體系正式確立,夯實了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基礎。
(二)建立了政府財務報告制度框架體系。改革方案明確,政府財務報告主要包括政府部門財務報告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政府編制財務報告,反映本部門的財務狀況和運行情況;財政部門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反映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運行情況和財政中長期可持續性。2015年財政部發布《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辦法(試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操作指南(試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操作指南(試行) 》等三項報告編制制度,并于2018年3月做了一些技術修訂。2019年,新的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全面執行,為適應新準則制度的調整和變化,2019年12月,財政部進一步對三項制度辦法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提高了財務報表的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為及時、完整、正確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建立了政府財務報告審計機制。改革方案明確,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部門財務報告按規定接受審計。審計后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與審計報告依法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并按規定向社會公開。2020年9月24日,審計署印發了《政府財務報告審計辦法(試行)》,對政府財務報告審計主體和權限、審計程序、審計內容、審計管轄范圍、項目計劃管理、組織方式等做出規定,政府財務報告審計機制正式建立。
(四)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工作穩步推進。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改革工作開展以來,部分中央預算單位和省市進行了權責發生制政府財務報告編制試點。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20年4月,財政部要求108個中央部門和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正式編制2019年度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政府綜合財政報告編制改革全面推開,進入了落地實施的階段。
(五)初步建立了政府財務報告分析應用體系。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中的相關信息可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績效、分析政府財務狀況、開展地方政府信用評級、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以及制定財政中長期規劃和其他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財政部在財務報告編制指南中,規定了財務報告分析內容、方法、指標等,以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反映的政府財務信息為基礎,系統分析政府的財務狀況、運行成本和財政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水平,識別和管理財政風險,政府財務報告分析應用體系初步建立。
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工作聚焦政府財務狀況和運行情況的真實、合法、效益, 可以促進提高政府財務報告可信性和透明度,推動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助力防范財政風險,促進提升政府運行績效,為財政與經濟決策提供有用信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開展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可以進一步夯實政府部門財務核算基礎。通過開展政府部門財務報告審計,能夠有效規范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會計核算,提高政府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全面性、相關性、可比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全面反映政府財務狀況,有利于進一步加強政府的資產管理和控制債務風險,有利于健全預算管理基礎,有利于建立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夯實財政管理基礎,助力防范財政風險,促進提升政府運行績效。 (二)開展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可以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政府財務報告是政府資產負債、成本費用等政府信息的重要載體,結合政府財務報告和其他情況,可以綜合反映政府的資產管理、行政成本、運行效率、財政風險等多方面的情況。權責發生制的政府財務報告是包含更廣泛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更加系統化的政府信息,經過審計的政府財務報告,可以拓展國家審計的信息來源,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可以直接作為國家審計開展分析和提出建議的基礎,更好地發揮審計“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作用。 (三)開展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可以促進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實現。公共委托責任是政府受公眾的委托通過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使用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并對這種使用承擔責任。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是反映政府使用公共資源的具體用途和信息的主要載體,隨著我國公共財政體制的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日益明顯。通過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可以更好向社會公眾解釋政府所控制的資源狀況、財務收支狀況和現金流量狀況,說明所控制的經濟存量和流量,促進政府公共受托責任的實現。
目前,政府財務報告審計還存以下問題:一是審計機關尚未全面開展政府財務報告工作,審計經驗相對不足;二是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合并主體數量多,審計工作量大;三是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涉及大量調整抵銷事項,審計內容繁雜;四是政府部門財務會計核算基礎薄弱,審計風險較高。建議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政府財務報告審計工作,提高政府財務報告質量。 (一)將政府會計制度執行情況審計與各項審計工作相統籌,逐步提高部門財務內控水平,提升部門財務核算基礎。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引入了權責發生制財務會計制度,政府部門對權責發生制會計處理經驗不足,核算基礎較差,應將政府會計制度審計與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經責審計、專項資金審計、企業審計等結合起來,加強政府會計制度執行審計,打牢部門財務核算基礎,提高政府部門財務核算水平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編制水平。 (二)結合一級預算單位審計全覆蓋工作,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開展部門財務報告審計。我區一級預算單位審計全覆蓋工作已全面推開,一級預算單位財務數據采集工作已正常開展,應充分利用預算單位財務數據,開展數據分析,發現財務核算存在的問題。以全體預算單位財務數據為整體,利用審計抽樣技術,合理確定審計范圍,提高審計效率。 (三)充分利用預算執行歷史數據、不動產登記、國有資產報表數據等第三方數據,做好政府資產審計。政府資產存在數據不真實、資產未入賬、產權不清晰等問題,可以利用預算執行歷史數據、不動產登記、國有資產報表數據等第三方數據,開展數據分析比對,發現政府資產在確認、計量、列報方面的問題,促進政府資產會計核算更加規范合理。 (四)結合本級預算執行審計,做好總預算會計報表審計。在本級預算執行審計中,統籌做好預算管理、決算報表、總預算會計報表的審計工作,進一步核實財政直接控制的資產、負債,提高總預算會計報表質量。 (五)以合并抵銷事項為重點,做好本級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地方政府財務報告審計。本級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地方政府財務報告是合并財務報告,政府財務報告合并主體數量大,合并抵銷事項多,核算復雜,在審計中要重點關注合并主體完整性,確保所有政府會計主體都納入合并范圍,對于合并抵銷事項,要關注抵銷事項的完整性、準確性,做到應抵盡抵,確保政府綜合財務真實、準確。 (六)充分利用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力量,做好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的財務報告審計工作。指導和監督政府部門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政府部門財務報告審計,提高政府部門財務報告質量。注重發揮社會審計的積極作用,社會審計機構對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等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合并主體進行了審計的,審計機關可以對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相關審計報告進行核查,提高政府部門財務報告審計工作質效。(財政審計處 左文剛 楊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