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稅應納稅額=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
但多數情況下,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普遍都會遇到缺進項、缺成本票等情況,從而導致賬面上利潤虛高、稅務成本增加的問題。
為什么企業會出現進項票不夠呢?一般有四種原因:
很多老板在企業經營運營的過程中,沒有發票管理意識,不主動索取發票。 有些上游供應商為了不繳稅,或者少繳稅,在提供了相應的服務,收了相應的款項后,不給企業開對應足額的發票,以此來達到少繳稅不繳稅的目的。 很多老板急于成交,卻忽視了供應商的性質,比如廢舊物資行業、建筑行業、砂石行業等行業,由于其上游供應商多為散戶,導致進項發票難以取得。 如果公司業務流程管理不健全,由于進項票來源比較廣泛,再加上企業的業務流程不規范或是有欠缺,那就很難找到是哪個環節導致的缺進項票。 可以先銷后補嗎? 很遺憾,不能。 沒有進項票,開出去的銷項票就要全額交稅了,按稅法規定,進項需要認證,認證時間是不能往前改的(改不了),以后進來的進項票只是抵以后的稅了。
缺進項票又不想
多交稅該怎么處理?
那企業缺少進項票,又不想多交稅,該如何合規處理呢?
應樹立正確的發票管理意識,支出相應的費用和資金,要主動去索要發票。 比如房屋的租金及物業費以及差旅費中的住宿費、通信費等。不能因為金額小,就不主動地索取增值稅進項發票。公司全員一定要樹立正確的發票管理意識。 一定要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不要因為價格便宜和一些不能開具增值稅進項票或者不愿開具進項票的供應商合作,這樣不僅多交增值稅,而且會增加企業所得稅的稅收負擔,也不能為了不繳增值稅,在銷售時不開具增值稅發票。 企業對于供應商可選擇一般納稅人或小規模納稅人,小規模納稅人又分為可提供專用發票和不能提供專用發票兩種情形。 由于增值稅的扣稅憑證主要是銷貨方開具的專用發票,因此,供貨方的類型將影響到購貨方繳納增值稅的情況。 相同的銷售額,供應商是一般納稅人的比小規模納稅人可抵扣的進項稅款多。 如果小規模供應商提供的價格低,可以彌補不能抵扣進項稅的不足,這時候也是可以選擇小規模納稅人的。 也可以將一些非主營業務進行合理的業務外包。 如果公司某一部分業務難以為公司取得進項發票,就會導致公司稅務成本過高,如果是公司的非核心業務,可以分包出去,通過承包方給企業開具發票,來緩解企業自身缺票問題。 不同的業務模式適用不同的稅率,比如從事倉庫租賃服務業務的公司,如果僅僅提供倉庫租賃,屬于不動產租賃業務,稅率是9%,可如果提供倉庫租賃的同時提供管理人員,則業務就變成了倉庫服務,稅率就是6%。 增值稅計稅方法包括一般計稅方法和簡易計稅方法,當可抵扣的進項稅額較少時,符合相關條件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計稅方法。
四類可以抵扣進項的普票
如果按照上文的方法施行后,最后進項票還是不夠用,不要忘記還有四類普票也是可以抵扣的~
通行費發票,它是指有關單位依法或者依規設立并收取的過路、過橋和過閘費用。 日常工作中能常見到的通行費發票就兩種,一種是紙質的通行費發票,一種是通行費電子發票。 依據財稅【2017】90號文件,納稅人支付的道路通行費,按照收費公路通行費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抵扣進項稅額。橋、閘通行費,如果沒取的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仍可以用紙質發票計算抵扣。 可抵扣金額為通行費發票上注明的金額÷(1+5%)×5% 依據規定,ETC后付費客戶索取通行費電子票據的,在服務平臺取得由經營管理者開具的征稅發票;ETC預付費客戶可以自行選擇在充值后索取發票或者實際發生通行費用后索取發票。在充值后索取不征稅發票的,在服務平臺取得由ETC客戶服務機構全額開具的不征稅發票。
農產品收購發票,是指收購企業從農產品生產者個人手中收購其自產農產品,依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公告2019年第39號《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規定,納稅人購進農產品,原適用10%扣除率的,扣除率調整為9%。
納稅人購進用于生產或者委托加工13%稅率貨物的農產品,按照10%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
也就是說,納稅人購進用于生產或者委托加工13%稅率貨物的農產品,按照10%的扣除率,比一般規定的9%扣除率,再加計1%的扣除率。
農產品銷售發票,是指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適用免征增值稅政策而開具的普通發票。
跟上面農產品收購發票不同的是,這類農業生產者是單位性質,可以自行開具發票,所以無需再由收購者代開,發票左上角沒有“收購”二字。
一般納稅人銷售自產的農產品,開具免稅的增值稅發票,購進方按照9%抵扣。
注意,納稅人在開具時稅率應當選擇“免稅”,而不是“0%”,雖然免稅和零稅率都不征增值稅,但兩者的意義不同,財務朋友要注意兩者的區別。
旅客運輸費發票,主要可以抵扣進項稅的有三類: (1)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航空運輸電子客票行程單; (2)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鐵路車票; (3)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公路水路等其他客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