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各項數據陸續發布。2016年,我國CPI同比上漲2%,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314萬人。進出口方面,以人民幣計算,進出口總額24.33萬億元,勢頭逐漸向好。2016年前三個季度,我國GDP增長6.7%,一些機構預測去年全年GDP或增長6.7%。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發布的經濟展望認為,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1%。由此,可以預計,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在全球各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
但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內外部環境。例如,外部存在逆全球化等不確定性因素;內部也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包括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突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
在1月18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 “經濟每月談”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要把握2016年和2017年這兩年的中國經濟,就是要把握“從緩中趨穩到穩中求進”。2016年,我國面臨著十分復雜的國際國內局面,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
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均為6.7%。從國際比較視角來看,姚景源表示,美國、歐洲自身預測的GDP增長水平約為1.6%,日本不到1%;可比性較強的金磚五國中,巴西、俄羅斯為負增長,印度接近7%,但印度經濟總量較低,因此,2016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排在第一位,為33.2%。從國內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均為6.7%。姚景源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速5年來持續下行的趨勢開始趨于平穩,即為“緩中趨穩”。
姚景源稱,2016年我國經濟運行中有一個亮點和轉折點,即PPI和規模以上企業利潤數據由負轉正,來之不易,意義重大。去年9月,PPI由負轉正,此前PPI已經連續54個月為負值。他表示,PPI一直為負值非常影響市場預期。而去年9月至12月PPI連續保持正值,這是經濟向好的一個重要信號。另外,作為觀察企業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由2015年的負2.3%升至2016年的9%以上。
對于其背后的原因,姚景源分析認為,一是我國穩增長取得實際效果,國內需求開始回升;二是去產能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去年鋼鐵、煤炭兩個行業去產能分別設定了4500萬噸和2.5億噸的目標,實際過剩產能化解規模要超出目標值。正因為供給減少、需求回升,再加上外部環境變化,鋼鐵、煤炭價格上漲,企業利潤開始回升。姚景源強調,去產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這一任務還要繼續執行。
“不過,我們也應該總結一下2016年去產能過程中值得進一步反思的問題。”姚景源表示,去年去產能更多的是依賴行政手段層層分解目標。不可否認,這在中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行政手段見效快,但問題容易反復。去年年底一些煤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就是因為去年下半年煤炭、鋼鐵價格回升,原本已經退出的產能在安全設備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又開始恢復生產。因此,還要更多地研究通過經濟手段、法制手段,扎扎實實地去產能,并把去產能和調結構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也表示,把去產能片面地理解為減少產量,這說明我國去產能在建立市場化機制方面還有所欠缺。在價格反彈時很多低端產能死灰復燃,顯然沒有達到結構調整的效果。應該引導市場培育一種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機制,并讓這種機制自發地發揮作用。
從2016年到2017年,我國經濟將從“緩中趨穩”走向“穩中求進”。姚景源強調,在這個過程中要轉變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需求,更為重要的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動改革。
徐洪才坦言,2017年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難度在加大。首先是固定資產投資乏力,特別是民間投資信心有待恢復。2016年8月份,民間投資增長速度只有2.3%,現在已經超過3%,顯現出溫和的回升趨勢。他建議,2017年需以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激活國有企業的內在創新動力和活力,同時給民間投資增加新的投資和運作空間。房地產市場方面,當前房地產市場分化勢頭、一線城市發展過熱勢頭雖然已經遏制住,但仍需建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此外,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進一步上升,債券市場違約風險已經在去年顯現,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相關市場主體的契約意識還有待建立和提升。
責任編輯:yxt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