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公平是產權保護制度的核心。而要實現公平,就要從兩個方向上同時做出努力,即既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的保護,也要對公有制經濟及政府自身享有的過度保護進行剝離。其中后一方面的努力,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也就更需要徹底檢視并著力加強。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47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名義出臺產權保護的頂層設計。
這份綱領性文件的發布適逢其時。因為站在現階段特殊時點,往回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已經造就一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各種經濟組織與公民個人/家庭財產權不斷豐富與擴展的多元健康社會,發展的豐碩成果需要更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予以鞏固;向前看,比照新時期越來越高、越來越全面的發展要求,我國產權保護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發展的持續動力需要更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予以催發。
《意見》明確了進一步完善現代產權制度、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的五條原則,即堅持平等保護、堅持全面保護、堅持依法保護、堅持共同參與、堅持標本兼治。這其中,首要的第一條原則就是平等保護,其對于中國這樣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軌國家而言,尤其具有現實指向性與迫切性。
像保護公有制經濟財產權那樣保護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能僅止于保護后者不受侵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的產權保護還要求更為積極地保護后者獲得平等的市場地位與市場待遇,而這一點上的欠缺,既是當前產權保護最主要的問題,同時也是其他一些問題產生的根源。
在全社會產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的今天,利用公權力侵害私有產權的現象固然還時有發生,但畢竟不是系統性的。真正普遍發生,甚至可以用司空見慣來形容的現象,主要是公有制經濟的超國民待遇與非公有制經濟或明或暗遇到的“玻璃門”“彈簧門”或“旋轉門”。
不平等的市場地位與市場待遇,會比表面所見更多地損害私有產權。舉個簡單的例子,“僵尸企業”是近年來重點治理對象,而這些因為受到超國民待遇保護而未能及時被市場出清的“僵尸企業”,其所損害的并不僅僅是國有部門的運行效率。在大量資源被廉價占用和耗費的情況下,包括非公企業在內的其他市場主體實際都在被擠壓機會(譬如“融資難”“融資貴”)。
此外,不平等的市場地位還是其他一些產權保護不力現象制度性的根源。
所以說,公平是產權保護制度的核心。而要實現公平,就要從兩個方向上同時做出努力,即既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的保護,也要對公有制經濟及政府自身享有的過度保護進行剝離。其中后一方面的努力,往往容易被忽視,因此也就更需要徹底檢視并著力加強。